当前位置: 首页 > 部门工作 > 党员教育
【党史学习教育】李华甫:不停下斗争的脚步
发布时间:2024-05-23 09:40 作者: 来源:市委党史研究室 浏览次数:

  李华甫,幼名海年,化名伯良,1899年出生于安化县敷溪乡永安村。

  思想转变,参加农民运动

  1918年,李华甫加入军阀廖湘芸部下当兵数年,在部队中锻炼了豪爽的性格和超人的胆略,通过看书看报,深受革命思潮的影响,日益觉醒,毅然脱离部队,跑回家乡投身于农民运动。中共安化县地方执行委员会宣传委员李华实在家乡从事农民运动,李华实见李华甫有胆有识,具有军事才干,工作积极,便将他作为骨干培养,并吸收他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1926年冬,敷溪乡农民协会正式成立,李华甫被选为委员长,并负责珠洋溪、田坪、大坪溪、乐坪溪等7个村农民运动。1927年春,安化县农民自卫军成立,李华甫调任自卫军班长。当时,小淹一带土豪劣绅猖獗,勾结土匪破坏社会治安,破坏农运。中共安化县执委决定派李华甫率自卫军一个班去维护治安,保卫农运。李华甫一手做群众工作,发动农民搞平粜、减租减息、组织农民向土豪作斗争;一手抓打击敌人,镇压了与土匪勾结、破坏农运、罪大恶极的土豪刘汉章、刘七春、刘文波。大长了农民志气,大灭了土豪威风,推动了小淹、敷溪一带农运向前发展。

  坚持斗争,组织年关暴动

  1927年马日事变后,县自卫军主任姚适存叛变投敌,下令队伍回城,把枪拱手交给国民党反动派,并要挟:“不服军令者斩!”李华甫对叛徒行径十分痛恨。当晚,他冒着危险率领几个战士携枪6支潜走,回到家乡开展游击。8月,中共安化县委重建,李华甫与县委书记蒋晔接上了组织关系。在党的领导下,积极联络同志,坚持地下斗争。

  1928年1月12日,李华甫参加了县委召开的“滔溪会议”,决定成立安化县游击军事委员会,开展武装斗争,组织年关暴动。会后李华甫、李文荣、蒋作涛等同志即打入驻新化县的军阀廖湘芸部下(新编独立二十师)秘密工作,争取武装。李文荣取得廖湘芸的信任,被委任为收编委员,派他回县收编散兵。李华甫与李文荣回到安化,在刘家湾收编了国民党三十六军副连长裴南率领的一支散兵32人,29支枪,改编为我党游击队,公开打出“新编独立二十师第五团”的番号。由李文荣任团长,李华甫、裴南任副团长。2月6日,李华甫参加安化年关暴动,与游击队战士一举攻进县城,营救出党员和群众120多人。年关暴动以后,敌人加剧清乡。李华甫随李文荣率游击队投入廖湘芸部下。原想伺机策动,将廖部改为安化赤卫师,不料事败,被廖部全部缴械。4月,反动武装西征军毛炳文师发生内讧,一支溃兵共23人枪,窜至敷溪黄牯岭,掠抢骚扰,危害百姓。李华甫觉得这是重建游击队的极好机会,于是他改编了这支队伍,并定名为“安化工农游击队”,后又将地下党员姚一戎、雷少怀等编入内部作为骨干,队伍扩大到60余人,50多支枪。接着,李华甫率游击队移驻益阳县庙湾,住易氏宗祠。当时,群众正闹春荒,李华甫一边发动战士种菜,一边提出“半军半民同吃饭”的口号,并带领当地农民打土豪、办平粜,帮助农民解决度荒困难,深受群众拥护。

  背井离乡,参加抗日斗争

  5月,李华甫率游击队进驻安化罗溪活动。县挨户团闻讯,派出40多人到仙溪设防。李华甫派人侦察情况后,当夜率队包围,由于右翼错路,误了总攻时间。拂晓,被敌发觉,李华甫当即发起攻击,此战,打死敌兵3人,缴枪4支。尔后,李华甫率游击队在太平庙坳上与挨户团兵遭遇,击毙团兵排长喻力生和团兵2人,胜利转移,进驻芙蓉山。7月,李华甫奉命率游击队去溆浦,计划开辟新的根据地,部队假借国民党第六军番号,从小淹乘船逆资水而上,农历5月21日至对口溪,突遭敌三十五师两岸夹击,3只船搁浅,队员大多被俘或牺牲,李华甫跳水脱险,姚一戎等4人步行闻讯,折返仙溪。

  李华甫脱险后,敌人追捕加剧,他只得背井离乡,潜走武汉,辗转新疆。启用乳名李海年,化名李伯良,继续从事地下斗争。1939年,李华甫在乌鲁木齐从事抗日斗争。被新疆反动头子盛世才逮捕、刑讯。李华甫坚不屈服,他反讯敌人:“我宣传抗日,罪在哪里?错在何方?该判该杀的倒是你们这些民族败类!”敌人捞不到判罪的理由,便用棉花塞入他的口鼻,活活将他闷死于狱中,牺牲时年仅40岁。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