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部门工作 > 党员教育
【党史学习教育】李聚奎红色故事之四:为志愿军发明“炒面”
发布时间:2024-11-28 10:36 作者:赵路路 蒋秦奥 来源:市委党史研究室 浏览次数:

  1950年6月25日,朝鲜内战爆发。6月27日,美国正式参战,并随即派海军第七舰队侵入我国台湾海峡,阻挠人民解放军解放台湾。7月7日,美国操纵联合国安理会通过非法决议,同意美国及其他国家的侵朝军队使用联合国的旗帜,并组织“联合国军司令部”。9月15日,美军在朝鲜半岛南部西海岸仁川登陆,朝鲜人民军腹背受敌,战争局势急转直下。10月1日,以美军为首的“联合国军”越过北纬38度线,19日占领平壤,然后一路北进,直抵中朝边境的鸭绿江和图们江。

  美国参战后,党中央审时度势决定“抗美援朝、保家卫国”,时任第四野战军副参谋长的李聚奎调任东北军区后勤部部长,并负责筹建东北军区后勤部,为志愿军筹备和保障战略物资。8月初,李聚奎赶到北京,见到解放军代总参谋长聂荣臻,聂荣臻对他说:“中央决定抗美援朝,准备派部队入朝参战。部队出国作战,大量的后勤保障工作都要在国内完成。目前,东北军区没有后勤机关,为了后勤工作的前后衔接,我给毛主席写了报告,建议让你担任东北军区后勤部长。部队如果入朝参战,东北军区和参战部队的后勤工作都由你统管起来。毛主席已经批复同意。”8月7日,东北军区后勤部(简称“东总”)成立,并很快成立了第一、第二、第三分部。

  中国人民志愿军入朝后,立即发起第一次战役。因敌机轰炸、运输工具不足、运输线长等原因,志愿军后勤保障严重不足,又因部队夜间作战而白天不能生火做饭,志愿军甚至缺乏最基本的伙食保障。尽快为志愿军提供一种既方便携带又能长期储存的干粮的问题摆在了李聚奎的面前。李聚奎思索后想起,1937年春西路军失败后,他沿着河西走廊向东寻找红军,乞行路上,曾有当地老乡给过他一种“炒面”,这是一种将麦子和大豆或高粱、糜子等炒熟,按照一定比例混合再研磨成粉的食物,虽口感较差,但易携带且能提供人体所需的基本热量。于是,立即部署后勤部试制“炒面”。

  当李聚奎将试制的第一批“炒面”送到志愿军司令部时,正在为后勤供应发愁的彭德怀总司令等人品尝后非常高兴,立即电报中央,要求大批量供应。从第二次战役开始,即由国内向朝鲜供应“炒面”。东北地区和许多省市掀起“男女老少齐上阵,家家户户忙炒面”的热潮,连周恩来总理也在百忙之中抽时间和机关干部一起炒“炒面”,仅20多天,就有405万斤“炒面”送到前线。当时负责后勤工作的志愿军副司令洪学智说:“如果没有‘炒面’,就解决不了部队最低限度的物资保障。”

  最初的“炒面”热量虽能超过同等重量巧克力的66%,但最大的缺点是缺乏维生素,长期食用,易患夜盲症。为了进一步解决这个问题,李聚奎和后勤部队的人员决定给“炒面”换换口味,经多次试验后,添加了大米、糜子、芸豆、玉米、甜菜等材料,使“炒面”的营养更加丰富。中国人民志愿军靠着“一把炒面一口雪”,凭着顽强的毅力和高超的战略战术,很快把以美国为首的联合国军赶过了三八线,并牢牢将战线稳定在三八线附近。

  1951年3月,李聚奎到了朝鲜,在志愿军司令部向彭德怀总司令报告工作时建议:“是不是建立一个志愿军后勤部,‘东总’管国内,志愿军后勤部管国外,由‘东总’把物资交给志愿军后勤部,再由志愿军后勤部分配。”彭总听后,大手一拍,连声说:“好主意!好主意!”6月,志愿军后方勤务司令部成立,志愿军副司令洪学智兼任司令员,东北军区不再直接负责志愿军的后勤保障。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