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部门工作 > 党员教育
叶紫:以笔为戎,用文学战斗
发布时间:2025-09-01 16:12 作者: 来源:市委党史研究室

  1926年,北伐军进军湖南,湖南农民运动风起云涌。叶紫小叔余璜是益阳农民运动和农民武装的领袖人物。在叔叔的影响和引导下,叶紫一家全都投入到了革命斗争中。父亲余达才任益阳县农民协会秘书长;二叔余寅宾任月塘湖乡农民协会会长、天成垸清丈委员;四叔余璜任益阳县农民自卫军司令员;大姐余裕春任兰溪妇女界联合会书记;二姐余也明任兰溪妇女界联合会会长,余也明的未婚夫孙见臣任兰溪共青团区委书记、少年先锋队队长。

  叶紫早在1925年秋就考上了长沙华中美术学校,但在大革命的感召和革命家庭的影响下,他接受叔叔余璜的意见,停学回到益阳,投入到了如火如荼的农民运动中。他没日没夜地做宣传鼓动工作,写标语、编歌谣、喊口号、演节目,成为农民运动中的出色宣传员。1926年底,在余璜的支持下,叶紫投笔从戎,进入黄埔军校武汉三分校学习。

  1927年马日事变后,大难落到余家人的头上,也改变了叶紫的命运。当得知父亲、姐姐被杀,母亲因陪斩精神失常的消息后,叶紫日夜兼程赶回益阳,遭到团防队盯梢,在未婚妻汤咏兰和岳父的一个朋友帮助下,叶紫得以逃过一劫。10月,在母亲的劝说下,叶紫离开益阳,外出寻找继承家人革命意志的方式。

  1930年初,叶紫流浪到了上海,决定留下来干一番事业。他埋头读起书来,期间不仅丰富了自己的知识,还接触到了革命文学。当年4月,经共产党员卜息园介绍,叶紫加入中国共产党。为了抒发内心郁积的愤恨,叶紫一边读书,一边写文章,用笔“去刻划这不平的人世,刻划着我自家的遍体的伤痕”。

  1933年6月1日出版的《无名文艺月刊》创刊号上,他第一次用叶紫笔名发表了短篇小说《丰收》,引起文坛注目。鲁迅亲自为《丰收》作序,指出叶紫以自己的创作实践批驳了“为艺术而艺术”的主张,并对压迫者作出了响亮的回答:“文学是战斗的”。此后由谭林通、胡楣介绍,叶紫加入中国左翼作家联盟。叶紫说:“因为自己全家浴血着一九二七年底大革命的缘故,在我的作品里,是无论如何都脱不了那个时候影响和教训的。我用那时候以及沿着那时候演进下来的一些题材,写下了许多悲愤的,回忆式的小说、散文。”在他的作品里可以看到其家人的背影,父亲、姐姐的形象以小说人物的形式展现在文字里,一部部描写农民抗争的小说在叶紫笔下愤而迸出。他将父亲等人未竟的事业以另一种形式传承下来,并以自己的方式来继续战斗。

  但长期穷愁潦倒的生活毁坏了叶紫的健康。1937年叶紫携家小回到益阳兰溪养病,住在一个狭小的茅屋里。当时的他贫病交加,十分困难。叶紫夫人汤咏兰在讲述当时养病的情况时,背诵了叶紫写的一首诗:“早晨摸米看空桶,中午寻柴想劫灰;讨厌偏逢天大雨,不能山后探新梅”。但在如此的困境中,叶紫吹笛子,拉胡琴,唱京戏,充满着革命乐观主义精神。他把这种环境和心境写成一幅门联,贴在大门两边:“住虽只三尺地,且喜安心,小堂屋中,任我横行直闯;睡足了五更天,若嫌无事,大堤坡上,看他高去低来。”他像奉命撤退到后方养伤的战士,于病塌中依然坚持战斗。常常抱病到附近作社会调查,和农民、商店店员、学校师生谈心和开会。据当地乡亲们说,叶紫回乡后参加了益阳县党组织的活动,他在村里还发展了三名地下党员;还自己钻研中医,学会了配中药治病,帮当地群众治好了不少小孩子的病,不收分文钱。

  在日记里,叶紫写道:“我时刻不能忘记自己所负的伟大的时代使命,文化人应尽的一切责任……我贪婪地看着报章杂志的每一个字甚至连广告,毫不放松……假如这是我致死的原因,那我真是死而无怨。”写这篇日记的时候,叶紫因肺病身体一日不如一日,但他所迸发出的斗志却仍如那充满活力的健康青年。1939年10月5日,叶紫病逝于他所租居的茅屋中。短暂的29年生命里,他用另一种方式继续着家人未竟的革命事业,将余家这种舍生忘死的革命家风用自己手中的笔一笔笔写下,流传百年。

  [人物简介]  叶紫(1910-1939),本名余鹤林,赫山区人。1922年考进长沙妙高峰中学。1925年考入湖南华中美术学校。1926年就读于黄埔军校武汉三分校。马日事变后,其父亲和满姐余也明惨遭国民党反动派杀害,满叔余璜失去踪迹。1930年叶紫流浪到上海,并加入中国共产党。1933年开始文学创作并加入上海左翼作家联盟,以自己的身世和经历为题材,写了一系列反映大革命时期的农民运动和三十年代的农民生活与斗争的小说和散文。其中短篇小说《丰收》在文坛引起轰动,鲁迅亲自为《丰收》作序,并称赞叶紫的创作:“也是对于压迫者的答复:文学是战斗的!”1937年上海沦陷,携全家回乡养病。1939年10月病逝。代表作有《丰收》《火》《电网外》《偷莲》《鱼》《山村一夜》《湖上》《星》等。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