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机关文化
写意裴公亭
发布时间:2016-03-17 14:53 作者:傅爱军 来源:益阳市中级人民法院

裴公亭,是为纪念唐代名相裴休而修。它位于益阳市南端资江畔,依江而筑,古木环抱,始建于唐,后经重新修建。

亭中,有一幅裴公的全身画像,神情潇洒飘逸。画像顶端,立着中国佛教协会会长赵朴初先生题写的“裴公亭” 三字,字迹苍劲雄浑。亭门两边,雕刻着一幅醒目的对联:裴亭月隐千年树,白鹿钟回万里云。登上亭顶,古树掩目,透过盘旋交错的枝干和郁郁树叶,千里资江如练,资江大桥上车水马龙,一亭一江一桥,处处皆景,处处皆画。小巧的裴公亭,集楼亭阁于一体,置身亭内,你也许会为白鹿群雕“三口之家”而备感温馨;你也许会为石钟上金龙的惟妙惟肖而惊叹;你可以一睹被墨客咏名为“裴亭云树”的香樟等古树近容;你也可以漫步通幽的曲径台阶,凝思艺术长廊上的对联。说到对联,我印象最深的是“会龙诗社”发起人之一蒋天柱先生的撰联:

宦海归迟此读书,纵然泉作伴,石为邻,壮志不磨,记否当年成相业;

佛乡游罢还寻旧,果尔鹿重来,花欲笑,尘缘难断,教从何处悟惮心。

联语讲了两个人物,上联说裴休晚年坐镇长沙,后来益阳寓居读书;下联是说海印和尚两次从蒙古返回后,仍住在白鹿寺。一官一佛,无论“相业”还是“禅心”,都有许多可参悟的道理。相传,裴公亭的由来还有一个典故。裴公博学多能,工于诗画,擅长书法,在唐宪宗时,他任兵部侍郎兼领诸道盐铁史,后晋升为中书侍郎和宰相,改革漕运积弊,制止藩镇专横,颇有政绩。晚年遭贬任荆南节度史,潜心研究佛家经学,常路经益阳,小住十天半月,在江边结庐读书诵经。后来人们索性在青山云树之中,修了一座楼亭合一的裴公亭,供裴公读书小住。裴公十分高兴,流连忘返,朗朗的读书诵经声,曾引来仙白鹿驻足聆听。裴公入世是宰相,出世是“河东大士”,在中国佛教文化中地位举足轻重。“岩嶂随高步,琴尊奉胜游。金风吹绿簟,湘水入朱楼。朗抱云开月,高情鹤见秋。登临多暇日,非为赋消忧”,这是给裴公当过幕僚的李群玉的一首诗。或许,裴公也喜欢在青山中慢走、在竹丝中神游,也喜欢把酒临风、登高赏月,在博大精深的佛学教义中洞明世事,其实,这份淡泊与冷静又何尝不是今人所要学习的呢?

禅不见,悟道须由心。

       青山空寂,资水滔滔。行走裴公亭,徜徉迷人的画图,感悟古人的妙智哲思,抑或,秉持一种文化的传承,又何尝不是美的享受!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