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25年,黄励加入中国共产党,同年受党组织派遣到莫斯科中山大学学习。在去莫斯科的途中,她结识了河南同学杨放之。当时他们从上海坐船到海参崴,然后取道去莫斯科。船上有湖北、江苏、河南等省的学生,因船颠簸得厉害,有个河南籍的同学病倒了,黄励就忙前忙后地照顾病人,帮着倒水、喂药等。杨放之因为与病人是老乡,出于桑梓之情,也帮着照料病人。他看着黄励与病人非亲非故,却如此热情地照顾,对她很有好感。后来,他们又聊了很多,黄励的热情、对革命必胜的信心深深地感染了杨放之。在莫斯科中山大学求学时,王明宗派集团到处拉拢同学,制造“江浙同学会”、“工人反对派”等冤案,处处打击有实际工作经验的老党员。黄励、杨放之等有正义感的同学很反感,与之进行了针锋相对的斗争,遭到了王明宗派集团的残酷打击。但黄励、杨放之的感情却在实际斗争中越来越深,终于走到了一起,在莫斯科结了婚。
1928年,黄励随瞿秋白到德国柏林出席世界反帝大同盟会议。1929年,邓中夏为保护黄励夫妇,带他们到海参崴参加第二次太平洋地区职工代表会议。会后黄励就留在书记处工作,主编《太平洋工人》杂志。在莫斯科时,黄励曾怀有身孕,但考虑到孩子出生后会拖累革命事业,决定把孩子打掉。杨放之虽然心有不忍,但是还是尊重黄励的选择,去医院打掉了孩子。一次,黄励与杨放之在黑海边度假,看到列宁缔造的苏联欣欣向荣、人民安居乐业、一派欢乐祥和,黄励动情地说:“什么时候,我们的国家也能像苏联这样就好了。放之,现在国内正需要懂革命理论的人才,我们回去参加实际斗争吧。”就这样,两人放弃了在苏联的优越生活,冒着随时牺牲生命的危险,毅然决然地回到国内参加革命斗争。
[人物简介:黄励(1905-1933),女,又名黄丽,化名张秀兰,赫山区人。1924年考入武昌中华大学。1925年入党,11月被选派去莫斯科中山大学学习。1928年,随中共中央代表团出席在德国柏林举行的世界反敌大同盟代表大会。1929年,随邓中夏到海参崴参加第二次太平洋地区职工代表会议,并留会议书记处工作。1931年10月回国,先后任上海互济总会主任、党团书记、江苏省委组织部部长等职。1933年4月由于叛徒出卖被捕,被关押在南京宪兵司令部看守所。在狱中,她仍坚持斗争,策反了看守所班长,使之成为传递情报和信息的“红色信使”。在国民党反动当局的法庭上,面对敌人的威逼利诱和严刑拷打,她大义凛然,痛斥叛徒的丑恶行径,坚定地表示:“只要我活着,就一定要为革命而奋斗,直到最后一秒钟!”同年7月牺牲于南京雨花台,用生命实现了自己的诺言。被评定为革命烈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