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部门工作 > 党员教育
邓克明:我是人民的勤务员
发布时间:2025-05-16 16:24 作者: 来源:市委党史研究室

  1950年春节前的一天,解放不久的安化通溪村,有人高喊:“村口来了兵啊!”村民们一听,有的惊,有的奇。有人隔窗远望,只见一行几个军人,规规矩矩进村,沿着弯弯曲曲的田间小路,径直向荣华院子奔去。其中一男一女还骑着马。这是什么人啊?人们猜测着。

  这是邓克明请假回家探亲来了。离别故园22年,他日夜思念着抚养他长大的亲人,他带了四个警卫员从南昌坐火车到长沙,湖南省军区派了一辆大货车送他们到益阳。他借了2匹马跋山涉水赶到了家。走进荣华院子,大哥邓必绰正在门口惊疑地眺望。邓克明跳下马来握着他的手:“大哥,您好!” 邓必绰瞪大了眼,惊愕地说:“啊,长官……”“大哥,我是恒林呀,回来看您来啦!”邓克明见大哥不认识自己了,连忙自我介绍,然后指着朱益明说:“这是我的爱人,同来的人是解放军。”“恒林,你还活着……”邓必绰惊喜交集。,恒林自从那年外出投军22年没有音讯,以为已经牺牲了,家里人年年七月半,点香燃烛,备酒备菜,在堂屋里为他烧纸钱。恒林竟活着回来了,这不是做梦么?他这才揉揉眼,喜泪直流:“啊呀,恒林,恒林,家里人年年想你、月月想你。你回来了,真是祖上有福。”“大哥,这是托毛主席的福啊!”邓克明同大哥走进屋里。

  “恒林当官回来了! ”这喜讯一传十,十传百,像风一样在村里传开了。乡亲们有的从山中跑回来,有的从外村赶回来。荣华院子,川流不息,热闹非凡,一下沸腾了。邓克明给乡亲们又装烟,又倒茶,拉着他们的手,谈笑风生,亲热得不得了。 第二天,邓克明就走村串户,挨家拜访乡亲们。他首先来到邓益吾的茅屋里。邓益吾是邓克明少年时的同学,邓克明问起家乡的情况,邓益吾一一作了介绍:“现在我们向土豪征粮,搞减租退押,可有些人仍不敢搞,怕得罪人。”邓克明立即鼓励道:“益吾,不要怕,要带头坚持。农民彻底翻身的日子到了。在东北解放区,已经实行了土地改革,把土豪的田地分给农民……” 邓益吾惊喜地眼睛一亮:“真的?” “真的!”邓克明坚定地答道:“你大胆放心干吧,现在有毛主席、共产党领导,有解放军作后盾,天下是我们穷苦百姓的,所有土豪劣绅都将被打倒,人民当家作主人……”听了他这一番话,邓益吾壮了胆,喜笑颜开地说:“好,恒林,我相信你的话,跟共产党干革命,坚决不动摇! ”“那就好,那就好! ”邓克明连连点头笑了。 叔父邓书元听说恒林回来了,也从津市赶回家。叔侄见面,悲喜交集。邓书元仔细端详着邓克明:“恒林,你回来了,没有白费叔叔一片心呀! ”“叔叔,22年来,我一直没有忘记您的抚育之恩!”“你回来了我就高兴!”邓书元看到带回许多兵,忙问:“恒林,你参军这么多年,当了什么官啦?”“叔叔,我还是当兵,是人民的勤务员!

  回家省亲几天,经过与乡亲们广泛接触,邓克明了解了许多情况。在他快要回南昌那天,邓克明邀请村里一些老人、亲友和青年举行座谈会。他向大家宣布:“邓恒林在外面不是当官,是人民的勤务员。我的亲友在乡里不准称王称霸。请各位父老乡亲多多监督,如有违反,请大家写信向我揭发。”“好厉害! ……”亲友们听了,神经都紧张,谁也不敢吭声,还有谁敢称王称霸呢?接着,邓克明说道:“乡亲们,全国解放后百业待兴,有许多工作要做,我希望大家积极响应政府的号召,努力生产,多收粮食,支援国家建设,青年要积极参加革命……”几个青年听他这么一说,立即热血沸腾。有人大胆地提出了要求:“恒林叔,您带我去当兵好吧? ” 邓克明笑了。心想,是啊,青年们这种热情很可贵!自己当年不也是凭着一股热情去投军的吗?他想:这些青年还不了解革命的艰苦,有必要考一考他们。于是,摇摇头道;“哎呀,当兵苦啊,不像在家里那样舒服。”“怎么个苦法呀? ”“当兵要饿得、冻得、晒得、跑得、大雨淋得、蚊子咬得、鲜血流得,不怕牺牲……”“我们不怕!”“还有,在部队不准经常回家,不准违反纪律……”“要得!”“哈哈! ”邓克明笑了:“好吧,只要你们不怕苦,我就带你们去报名。你们回去跟父母亲商量一下,如果同意,就做好准备吧! ”

  不几日,邓克明告别了亲人,带着邓绍侯、邓必若等几个青年回部队了。

  人物简介:邓克明(1906-1983),安化县人。1926年秋,在安化河口参加农民运动。冬,入安化县农工政治训练班学习。1927年2月加入安化县农民自卫军。马日事变后,加入国民革命军第三十六军。1930年5月,在浏阳率领一个班起义,编入中国工农红军第八军四师三团,7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参加了中央苏区第一次至第五次反“围剿”,被授予“模范红五连”称号。1934年10月,随中央红军开始长征。1935年遵义会议后,其所在的四师十二团参加了回师遵义、攻打娄山关等战斗,为红军主力再克遵义打开了胜利通道。10月,红一方面军到达陕北,任十一团代理参谋长。11月,任十二团团长、党委委员。21日,带领十二团273名战士参加直罗镇战役,一举突破敌军防线,与兄弟部队一道占领直罗镇,为红军胜利大会师创造了条件。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中,邓克明战功卓著,率部参加了平型关战斗、四平保卫战、长春围困战、辽沈战役和平津战役等。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历任华南垦殖局副局长,江西军区副司令员、司令员,福州军区副司令员等职。1955年被授予少将军衔。曾获二级八一勋章、一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

  刘光:坚守“据点”,鞠躬尽瘁

  1932年6月,经共青团中央推荐,刘光被派往苏联学习。同年9月,在莫斯科出席了少共国际第六次代表大会。

  抗日战争爆发后,刘光于1938年初从苏联回国,到延安后,即加入中国共产党。同年3月,他被调到西安,担任西北青年救国联合会常委兼宣传部副部长,主编《青年战线》。1939年春,刘光调回延安,与胡乔木共同主编《中国青年》杂志,并担任中共中央青年工作委员会委员、宣传部副部长。不久兼任《中国青年》社社长。

  1940年5月,刘光随周恩来奔赴充满着“乱石和烂泥”的大后方重庆,担任中共中央南方局青年工作委员会副书记,后任青年组组长,负责指导国民党统治区西南各省的革命青年运动。

  当时,正值国民党统治区革命处于低潮时期,反动派到处捕人杀人,青年们不但对国民政府绝望,不少人对国家民族的前途也持悲观和冷漠态度。如何重振消沉者的意志?如何说服急性者不要瞎闯?怎样给迷路青年指明方向?面对这一连串紧迫而复杂的问题,周恩来明确指示,要把进步青年组织起来。于是,刘光和青年组在原来“联系网”的基础上,开始在重庆地区进行“据点”的建立工作。

  刘光指出,“据点”在国民党政府统治区,“是我们党在广大青年中进行工作的新民主主义的桥梁”,“同时它又是没有固定组织形式和纲领的地下工作单位和细胞”。刘光和青年组就是通过这些“据点”,巧妙地进行党的工作,积蓄革命力量。在几次“反共高潮的前后,政治气温最低最冷的时候”,在许多没有中共组织和共青团组织的单位和地方,正是靠“据点”把进步青年组织起来,开展抗日和反对国民党顽固派迫害的斗争。

  周恩来对“据点”工作非常重视。他在1942年5月25日致电中共中央青委时说;“南方局青年组现有非常关系(指‘据点”核心成员)150人(其中包括大中学生和文化、教育、军事、政府、经济等机关青年),已建立‘据点’四个。”电文中还说:“今后主要是巩固现有‘据点’和联系的工作。” 在刘光的努力下,到1942年底,重庆地区已发展建立了沙磁区(中央大学)、北储区(复旦大学)、朝阳学院、世界语学会、职业青年、农村青年等9个“据点”,核心成员已达250多人。而每个“据点”,还在许多单位发展了核心成员。刘光和青年组定期轮流与核心成员联系,商讨布置工作。大后方的青年工作,经刘光和中共中央南方局青年组的艰苦努力,已经积蓄了相当力量,正如周恩来1944年在延安纪念一二·九运动9周年大会上所说,重庆等地大后方青年运动已蓬勃开展起来,“这正是新的一二·九运动的爆发”!从“联系网”到“据点”的发展,刘光为大后方青年运动的新高涨,打下了相当深度和广度的思想基础和组织基础,把大后方的青年运动一步步推向高潮。因此,周恩来每回延安总是夸赞刘光。刘少奇也在一次报告会上,把刘光称为“好干部的典型”。

  由于繁重紧张的工作,刘光积劳成疾,于1946年7月16日不幸逝世,时年30岁。从1946年7月18日起,重庆《新华日报》一连7天刊出为刘光举哀的《讣告》。吴玉章在《新华日报》上刊发悼词,“刘光同志坚忍沉毅,做事踏实,生活刻苦,为群众服务,与群众打成一片,为群众特别为青年群众所热爱。今不幸病逝,实为我党我国之一大损失。”这代表了党组织对刘光的高度评价。

  [人物简介:刘光(1917-1946),赫山区人。1930年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1932年6月经共青团中央向中共中央推荐,被派往苏联学习。毕业后被分配到少共国际实习一年。1938年初从苏联回国,到延安后不久即加入中国共产党。同年3月调西安担任西北青年救国联合会(西青救)常委兼宣传部副部长,主编《青年战线》。1940年后任中共中央南方局青年工作委员会副书记。1941年至1946年,在周恩来的直接领导下,在国民党统治核心区重庆发动爱国青年建立“据点”,成立青年组织,进行民主运动,在当时党组织还没有公开或没有建立的情况下,为党起到了组织群众的积极作用。中共中央城工部称“刘光是国民党(统治)区域的青年运动的一位主将。”由于积劳成疾,1946年7月16日逝世。新华社发表刘光逝世消息,称他是“中国青年运动的领袖之一”,《解放日报》在追悼会的报道中,称刘光是“中国青年运动领袖”。]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