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2年6月,经共青团中央推荐,刘光被派往苏联学习。同年9月,在莫斯科出席了少共国际第六次代表大会。
抗日战争爆发后,刘光于1938年初从苏联回国,到延安后即加入中国共产党。同年3月,他被调到西安担任西北青年救国联合会常委兼宣传部副部长,主编《青年战线》。1939年春,刘光调回延安,与胡乔木共同主编《中国青年》杂志,并担任中共中央青年工作委员会委员、宣传部副部长。不久兼任《中国青年》杂志社社长。
1940年5月,刘光随周恩来奔赴充满着“乱石和烂泥”的大后方重庆,担任中共中央南方局青年工作委员会副书记,后任青年组组长,负责指导国民党统治区西南各省的革命青年运动。
当时,正值国民党统治区革命处于低潮时期,反动派到处捕人杀人,青年们不但对国民政府绝望,不少人对国家民族的前途也持悲观和冷漠态度。如何重振消沉者的意志?如何说服急性者不要瞎闯?怎样给迷路青年指明方向?面对这一连串紧迫而复杂的问题,周恩来明确指示,要把进步青年组织起来。于是,刘光和青年组在原来“联系网”的基础上,开始在重庆地区进行“据点”的建立工作。
刘光指出,“据点”在国民党政府统治区,“是我们党在广大青年中进行工作的新民主主义的桥梁”,“同时它又是没有固定组织形式和纲领的地下工作单位和细胞”。刘光和青年组就是通过这些“据点”,巧妙地进行党的工作,积蓄革命力量。在几次“反共高潮的前后,政治气温最低最冷的时候”,在许多没有中共组织和共青团组织的单位和地方,正是靠“据点”把进步青年组织起来,开展抗日和反对国民党顽固派迫害的斗争。
周恩来对“据点”工作非常重视。他在1942年5月25日致电中共中央青委时说;“南方局青年组现有非常关系(指‘据点”核心成员)150人(其中包括大中学生和文化、教育、军事、政府、经济等机关青年),已建立“据点”四个。”电文中还说:“今后主要是巩固现有‘据点’和联系的工作。” 在刘光的努力下,到1942年底,重庆地区已发展建立了沙磁区(中央大学)、北储区(复旦大学)、朝阳学院、世界语学会、职业青年、农村青年等9个“据点”,核心成员已达250多人。而每个“据点”,还在许多单位发展了核心成员。刘光和青年组定期轮流与核心成员联系,商讨布置工作。大后方的青年工作,经刘光和中共中央南方局青年组的艰苦努力,已经积蓄了相当力量,正如周恩来1944年在延安纪念一二·九运动9周年大会上所说,重庆等地大后方青年运动已蓬勃开展起来,“这正是新的一二·九运动的爆发”!从“联系网”到“据点”的发展,刘光为大后方青年运动的新高涨,打下了相当深度和广度的思想基础和组织基础,把大后方的青年运动一步步推向高潮。因此,周恩来每回延安总是夸赞刘光。刘少奇也在一次报告会上,把刘光称为“好干部的典型”。
由于繁重紧张的工作,刘光积劳成疾,于1946年7月16日不幸逝世,时年30岁。从1946年7月18日起,重庆《新华日报》一连7天刊出为刘光举哀的《讣告》。吴玉章在《新华日报》上刊发悼词,“刘光同志坚忍沉毅,做事踏实,生活刻苦,为群众服务,与群众打成一片,为群众特别为青年群众所热爱。今不幸病逝,实为我党我国之一大损失。”这代表了党组织对刘光的高度评价。
人物简介:刘光(1917-1946),赫山区人。1930年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1932年6月经共青团中央向中共中央推荐,被派往苏联学习。毕业后被分配到少共国际实习一年。1938年初从苏联回国,到延安后不久即加入中国共产党。同年3月调西安担任西北青年救国联合会(西青救)常委兼宣传部副部长,主编《青年战线》。1940年后任中共中央南方局青年工作委员会副书记。1941年至1946年,在周恩来的直接领导下,在国民党统治核心区重庆发动爱国青年建立“据点”,成立青年组织,进行民主运动,在当时党组织还没有公开或没有建立的情况下,为党起到了组织群众的积极作用。中共中央城工部称“刘光是国民党(统治)区域的青年运动的一位主将。”由于积劳成疾,1946年7月16日逝世。新华社发表刘光逝世消息,称他是“中国青年运动的领袖之一”,《解放日报》在追悼会的报道中,称刘光是“中国青年运动领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