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英雄三岛战地观光园这座镌刻着共和国特殊历史印记的红色教育基地,战地遗址、历史影像和实物展览无不生动诠释着“艰苦奋斗、敢打必胜、忠诚奉献”的英雄三岛精神。
硝烟中的忠诚担当:从战地广播站到乡村振兴新战场
在前线播音史迹展馆,锈迹斑斑的“世界之最大喇叭”和泛黄的广播稿震撼人心。1958年“八二三炮战”期间,这里每天向金门同胞播送《告台湾同胞书》,成为两岸血脉相连的精神纽带。昔日播音员用声波传递和平信念,今天我们更要用实干架起党群连心桥。正如战地摄影师郑水忠用镜头记录烽火岁月,“三农”干部理应成为乡村振兴的“战地记者”,把论文写在大地上,用脚步丈量民生。
炮火中的鱼水情深:从军民联防到服务群众新启示
三岛民兵英雄事迹展馆里,大嶝妇女组建铁甲突击队,渔民驾船突破封锁线运送物资,军民携手构筑铜墙铁壁。同样,农业农村工作必须扎根群众。正如抗震救灾英雄少年林浩用单薄身躯背出同学,习近平新时代“三农”工作者要继承这种“把群众当亲人”的血脉基因。
废墟上的精神丰碑:从战地重建到“三农”发展新动能
走入模拟战场遗址区,每平方米1.5颗炮弹的战争密度触目惊心。但更令人震撼的是英雄三岛人民“深挖洞、广积粮”的顽强意志。面对资源约束和转型压力,我们要有战天斗地的勇气。参观战地迷宫时,我联想到农业科技攻关需要同样的智慧突围。
习近平新时代的使命传承:从红色基因到“三农”铁军新锻造
在英雄三岛精神主题馆,84岁老党员郑水忠的入党申请书令人肃然起敬。这位用半个世纪记录海岛变迁的“编外政委”,77岁高龄终圆入党梦。我们要培育“活到老学到老”的精神,锻造“战地摄影师”般的专业素养,永葆“战士突击”的冲锋姿态,在粮食安全、耕地保护等攻坚战中锤炼党性。
让我们以英雄三岛精神为火炬,照亮乡村振兴新征程,在习近平新时代“三农”工作中续写“把红旗插上山顶”的壮丽篇章。
(作者系市农业农村局机关党委专职副书记 王常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