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机关文化
力量来自中南海 ——回忆一次难忘的调研活动
发布时间:2025-03-28 09:27 作者: 杨国长 来源:市直机关工委

  近日整理资料,翻出了一篇30年多前的调研手稿,浏览之余,令我激动感怀。

  于是,我敲动键盘,斟酌成文,分享给我的朋友。

  那是1993年深秋时节,我随益阳地委组织部副部长罗尚同志下乡调研基层党支部廉政建设工作,第一站选在沅江市万子湖乡管竹山村。

  当年下乡,大都是轻车简从,不打招呼。这次陪部长下乡,我心想,还是打个电话好,主要是防止“扑空”。电话由“摇把子”升级到“键盘拨号”后,效果也好不到哪里去。拨了一手又一手,仍然无法接通。我们只好“突访”了,车至沅江市区后,改乘坐小机船,迎风破浪,穿越万子湖进村。

  村支书郭延生恰好没有外出,听说地委组织部领导来了,立马把我们迎进会议室。

  会议室不大,一眼望去,满墙挂着贴着奖旗奖状,让我们眼花缭乱。一个“老先进典型”的印象立刻映出。

  在最显眼位置,两个精美的玻璃镜框吸引了我们的目光。近前一看,触目惊心!中央办公厅和国务院办公厅的红头便签文件映入眼帘。

  郭支书招呼我们坐定,随即娓娓道来,语调款款含情,述说起一个精彩动人的故事,以及由故事引发的故事……

  1975年,管竹山村的干部群众为毛主席、周总理的健康状况深深担忧。用什么方式表达村民对领袖的问候?有人提议,献上我们万子湖最珍贵的银鱼以表心意!获得广泛赞同后,党员们亲自驾船下湖捕捞,经精心晒制挑选,两个满含全村党员群众的心意的“特别邮包”,寄往了中南海。

  10多天后,中央办公厅将银鱼退了回来。信中说:“你们8月10日寄给伟大领袖毛主席的信和银鱼(3斤)已收到。根据中央关于不接受群众礼物的规定,现将银鱼退回,请查收。”随后,国务院办公厅也通过省政府办公厅退回了银鱼。信中写道:“周总理一向不接受他人礼物,现将银鱼一匣转去,请退给管竹山大队党支部,并代为致谢!”

  党员们捧读来信,一个个眼眶湿润了:毛主席、周总理为全国人民日夜操劳,竟然不收老百姓一点小小礼物,党中央的规矩真严啊!

  从此,这两封具有特殊意义的信件悬挂在党支部办公室墙上,成为激励“一班人”廉洁奉公、勤政为民的珍贵教材。

  村干部上任时讲“银鱼”,支部生活会上讲“银鱼”,迎来送往中讲“银鱼”……从而讲出了正气,讲出了力量,鞭策着党支部“一班人”甘为公仆,廉洁奉公。

  多年来,村党支部换了一任又一任,“一班人”始终从自己做起,处处严格要求,自觉做到渔民婚丧喜庆,坚持请吃不到;为民办事解难,礼物一概不收;购买村里物产,不沾一分钱便宜;对外交往联系,能省尽量节省……他们去益阳出差,只住几块钱一晚的房间,经常不报或少报出差补贴。村干部多年来不欠集体一分钱。1988年村支书王忠祥的妻子病逝。全村的党员群众想趁机送点礼,为这位克己奉公的带头人分担一点治病治丧留下的几千元“窟窿”。王支书得知后,立即召开支委会,又讲银鱼的故事。他深情地说:“党员干部什么都要讲带头,但给支书送礼千万带不得头!”他请支委们分头做党员和群众的思想工作,坚决拒收任何礼金礼物。

  党支部以党中央的回信作为带领群众脱贫致富的巨大动力。

  他们确定了“发挥湖洲优势,发展集体经济”的致富思路:“四旁植树办林场、沟沟凼凼挖鱼池、开垦荒滩栽芦苇、因地制宜办企业……使集体经济从无到有由小到大,像滚雪球一样逐步发展壮大起来。

  “毛主席、周总理不吃群众一根银鱼,我们村干部必须讲奉献、一心为公!”多年来,管竹山村党支部“一班人”呕心沥血,把几家企业经营得红红火火,1992年产值达300万元,获纯利40余万元。为了兴办芦苇场,村干部带头集资买苇种,垦荒植苇处处干在前头。至1980年已栽芦苇1000亩。村干部把芦苇视作集体的“摇钱树”,汛期及时开沟沥水,旱期适时补水蓄苇,确保芦苇丰产丰收。1992年6月,为除掉芦苇中的柳条和杂草,6名村干部一同上芦山,冒着高温和熏人的毒气,一连9天在芦山上喷施除草剂。全村芦苇很快扩种到2000亩,集体经济有了“台柱子”。

  随着集体经济的壮大,村党支部用这些钱逐年为渔民做了一件件好事:

  ——投资22万元建砖厂,统一烧砖以解决村民建房所需;

  ——投资10万元建电站,让家家户户灯火明亮;

  ——投资22万元建集中供水设施,把喝湖水、饮沟水、担远水列入记忆收藏;

  ——减轻农民的负担,渔业税、农业税、教育附加费等项上交,逐年由村统筹。

  财从干中来。他们规定,凡是可以由村干部尽义务能办的事,就不花钱雇人去做。每年收割芦苇,有两三个月要昼夜值班,这期间的保安工作,几乎由村干部和芦苇场职工包下来,轮流值班,义务看守。春节期间守芦苇,大都由村支书、村委主任包值班。

  财从廉中来。承包芦苇销售,被许多人视为发财的一条“捷径”。每年收苇季节,芦苇贩子纷至沓来,联系承包,其中有上级业务部门的人,有村干部的同学同事和亲戚朋友。他们大都以回扣重金许诺。把芦苇销售承包出去,村里既省事,村干部个人又可得到实惠,有的村干部也想试一试。党支部用“反面教材”警示大家,认识到搞“包销”有百害无一利:收购价一压再压,货款长久拖欠……坚持做到芦苇从收割、运输到交售,统一由村里组织,派群众代表参与检斤结算,产销直接见面。杜绝了中间环节容易出现的“猫腻”。

  财从省中来。村里经济发展了,党支部艰苦奋斗的传统没有丢。1992年6月,村里要架设一条通往渔场的数百米线路。渔场造了一个15000元的经费预算。村支部认为,这笔钱村里出得起,但不能轻易开支。公家的钱能省一点是一点。线路施工期间,7名村干部丢下自家活计,亲自挖坑埋杆,拉线上架,苦干7天,终于连通了线路,省下了一大笔开支。

  任时光飞逝,时代变迁,银鱼的故事一直在管竹山村传扬,也在我心底珍藏!想起这个故事,我总会激情涌动,总会信心满满,总有使不完的劲!

  (作者系益阳市直机关工委退休干部)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